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立即加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首页
Portal
圈子
BBS
积分商城
多肉信息
多肉百科
多肉商圈
多肉答题
搜索
搜索
经验交流
多肉之最
园艺景观
多肉活动
买家秀
互助解答
达人访谈
种植养护
百科大全
知识宝典
多肉病害
精品萌图
十二卷
景天水泡
多肉商圈
附近大棚
商户名片
抢购商城
批发货源
大棚基地
申请加盟
多肉王国
积分兑换
多肉拍卖
自由交易
站务公告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本版
帖子
群组
用户
多肉植物_多肉王国
»
圈子
›
肉友交流
›
买家秀
›
杜甫心影录
1
2
/ 2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杜甫心影录
[复制链接]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哀王孙
安禄山叛乱后,唐玄宗任命老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兵讨伐叛军。当时军心涣散,哥舒翰明知无战胜之望,于是固守潼关,以待时机。但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另有企图,接连不断地派宦官去催战。哥舒翰无奈,于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引兵出关,在灵宝(今属河南省)西原遇敌,一战溃败,唐军全部覆没。原先骄狂自大的唐玄宗,一下变得束手无策,恐惧万分。杨国忠首先提出逃往四川的主张,玄宗答应了。到了夜晚,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六军,选取九百匹骏马,次日(十六日)清晨,在细雨中,他和杨国忠、杨贵妃姊妹、在宫中的皇子皇孙、妃嫔公主,以及亲近的太监、宫人,从延秋门逃出。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哀王孙》)。早在先秦,乌鸦就已被人视为不祥之物。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起兵叛变,不久自立为帝,派人修饰台城及朱雀、宣阳门,那天有数万白头乌,集聚在门楼之上,童谣说:“白头乌,拂朱雀,还与吴。”上面所引的几句诗,正是以谣谚的形式,借侯景之事,影指安禄山叛乱。九马、金鞭,都是皇帝乘用的东西,金鞭坚固,九马善驰,而现在竟至鞭断马死,从中可见逃奔时匆忙狼狈的情状。玄宗这次出奔,是瞒着别人,偷偷进行的,甚至连住在宫外的公主王孙,也抛下不管,致使这些王孙流落街头,备受欺凌。金圣叹已经看出,在这几句诗中含有讽刺之意:“平时居大屋,作达官,此夜妖乌空啄大屋,屋下达官,去已久矣。写尽朝中大臣伎俩。”又说:“匹夫犹有托子之谊,身食其禄,而祸至先去,失落下其王孙,即何以自解?”(《杜诗解》)其实,随同玄宗逃奔的大臣,只有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等少数几个人,绝大多数官员事前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那天还有不少人去上朝,到了宫门,仍听到报时的漏声,看到肃然而立的禁卫,直到宫门打开,宫人乱哄哄地跑出来,才知道皇帝已经失踪了。因此,这里托言“达官”,只是一种不能明指玄宗的掩饰之词。升平时期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驱百姓于水火之中,一旦临难,又连骨肉都弃之不顾,素有“多情天子”之称的玄宗,其无情无义和一般皇帝没有什么不同。
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身陷长安,在路上碰到一个遍体鳞伤、无家可归的王孙,写了《哀王孙》这首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一个王孙,居然沦落到这种地步,实在可悲。不过在被玄宗抛弃的王孙、公主中,这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他还能在路旁哭泣,还有卖身为奴的自由。据史载,就在那个时候,安禄山派孙孝哲在崇仁坊杀了霍国长公主、永王妃及驸马杨驲等八十三人,并挖了他们的心,用以祭其子安庆宗。有的还用铁器揭开脑壳,街上流满了污血。没过几天,又杀了王孙、公主二十余人。当时追随玄宗入蜀的王侯将相,只要亲属还留在长安,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不能幸免。
历览前史,当一个王朝衰亡的时候,其子孙常常因为祖先的罪孽而被杀害。秦朝末年,项羽率兵进入咸阳,即焚烧宫室,屠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和秦宗族。西晋年间,汉主刘聪派兵攻陷洛阳,纵兵烧掠,晋妃嫔公主被士兵凌辱,王公大人接连被杀,连求为奴仆都不可得。唐朝末年,黄巢攻破长安,几乎把留下的唐宗室杀得一个不剩。倒是蒙古人入主华夏,对宋宗室的处罚,相对说反要好一些。难怪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自杀之前,先用剑连斫长平、昭仁两公主,并悲切地说:“汝何为生我家?”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大概是命运最好的一个亡国之君,居然还能在清朝灭亡之后,留在紫禁城内,当了几年小皇帝。即使那些侥幸活下来的王孙、公主,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贵荣华之中,未经世事磨炼,不知人间苦辛,唯有骄娇二气,缺乏谋生能力,到了不能寄生的时候,就常常显得格外无能。过去他们依靠祖先的荫庇,权势的支撑,一直处在使人妒羡的地位,在落难之后,虽然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同情,但更多的人对此却怀有幸灾乐祸的心情。而如果其本人或其父辈曾经有害于人,有损于人,此时更易成为报复的对象。所有这一切,都使王孙落难比常人更加凄惨。“龙种自与常人殊”,但并不是其骨相和常人有什么不同。在得势的时候,他们确实在各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优越,一旦落难,也将遭受不同常人的厄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江头
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候,作了不少有关曲江的诗篇。曲江是唐代著名风景区,在杜陵西北五里,实际上是个大池,又名曲江池。这里在秦时为宜春苑。汉武帝开渠营造,因水流曲折,有似广陵江,故名曲江。隋文帝嫌曲江名不正,见水中满是荷花,更名为芙蓉池。“(唐玄宗)开元中疏凿,遂为胜景。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古代民俗在农历二月二日,出郊游玩,称为踏青)、上巳(见《曲江游春》)二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入夏则菰蒲葱翠,柳荫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康骈《剧谈录》)。唐玄宗晚年耽于逸乐,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筑夹城(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经通化门观,至兴庆宫,再从兴庆宫筑夹城经春明、延喜门,直抵曲江芙蓉苑。“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指宫门)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乐游园歌》)。杜甫这几句诗,以华丽的语言,记载了玄宗带着杨妃等人来此游乐的盛况。至于那些达官贵人的笙歌画舫,更是日日泛游在曲江池上。
但曲江的繁华,很快就被安史叛军的铁蹄踩得粉碎。“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肃宗至德二年(757)的一个春日,杜甫偷偷来到曲江,在暗蔽之处踽踽独步。面对着眼前的荒凉景象,追思昔日的烟花红尘,心事浩茫,百感交集,写了《哀江头》这篇名作。
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人事改。江边起伏的楼台亭阁,千门紧锁,将往昔的风流繁华,一起锁在尘埃之中。但锁不住东风,锁不住春光,曲江依然绿水弥漫,青山苍翠,旧树新花,映照斜阳。尽管国蒙大难,人怀长恨,但山水无恙,草木无情,全不管人间兴亡。“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当有情人面对无情物,触目增悲,该是何等伤感!“惜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追想当年,旌旗蔽日,车马塞路,轻歌曼舞四起,花光人面相映,一时行乐盛况,记忆犹新,而眼下竟是如此冷落、凄凉,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格外激起诗人物是人非之感。俯仰盛衰,故国之思,跃然纸上。“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向城南望城北”。诗的最后两句,“兴哀于无情之地,沉吟感叹,瞀乱迷惑,虽胡骑满城,至于不知地之南北,昔人所谓有情痴也”(钱谦益《钱注杜诗》),从中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凄楚迷惘的心情。
经过连年战争的破坏,宫殿圮毁,曲江荒芜。据史载,唐文宗喜爱诗歌,常常吟诵杜甫的《哀江头》,知道在天宝以前,曲江沿岸,楼台四起,宫殿罗列,于是想恢复升平时的盛况,在太和九年(835)冬,大兴木石,新造了紫云楼、彩霞亭等建筑,以助壮观。杜甫始终希望他的诗能够感悟君王,裨益政教,不过在他生前,这个愿望不曾实现。无论玄宗、肃宗,还是代宗,对他的作品,都从不注意。直到他死后,文宗才为他的诗所动,并由心动变作行动。但是,杜甫作这首诗,是希望后来君王能从玄宗穷奢极欲、不恤国事,因而引起安史之乱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但文宗读了这首诗,反而效法前王的豪奢之举,变教训为经验,这可真像扬雄所说的那样,变讽为劝了。这是杜甫怎么也不会想到的。难怪宋代孔平仲读了此诗,发出这样的感慨:“自甫之后,其诗益重,故能感悟文宗,而使之有所更新。然其施为改易,不见之于政事,惟嬉游是广,台榭是增,是岂子美之意哉!吾于是见子美之穷,已死而犹不遇也。”(《书杜子美〈哀江头〉后》)
据钱易《南部新书》载,唐昭宗天佑初年(904),来了一场大风雨,曲江波涛震荡,连日不止,一天晚上,池水忽然无缘无故地枯竭了。从此以后,岸边的宫殿,全都埋没在荆棘之中。北宋张礼所看到的曲江,已经全被辟为农田,唯剩地名依旧。曲江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四周隆起,中间低下,为一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池址范围还很清晰,根据实地测量,面积约七十万平方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江头》与《长恨歌》
《哀江头》全诗共二十句,除首尾八句抒写诗人的哀愁,中间一大段,全写杨贵妃过去在曲江游乐的情景,以及缢死马嵬、血污游魂的结局。为此,过去不少人认为这首诗是为杨贵妃作的,并拿它和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比较。如钱谦益说:“玄宗之幸蜀也,出延秋门,过便桥,渡渭,自咸阳望马嵬而西,剑阁以东,岂非蛾眉宛转、血污游魂之处乎?故曰‘去住彼此无消息’,行宫对月,夜雨闻铃,寂寞伤心,一言尽之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即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钱注杜诗》)其他像“同辇随君侍君侧”,与“春从春游夜专夜’,“明眸皓齿今何在”,与“回眸一笑百媚生”,“血污游魂归不得”,与“回看血泪相和流”等,无不可以相互引证。
有比较就有评价。北宋苏辙说:“《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冗而凡,《哀江头》简而高。”(陆游《老学庵笔记》引)又说:“予爱其(指《哀江头》)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诗病五事》)南宋张戒也说:“《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色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宛在目前。‘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翼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尽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元、白数十百言,竭力摹写,不若子美一句,人才高下乃如此。”(《岁寒堂诗话》)
《长恨歌》篇幅较大,词句铺张,而《哀江头》写杨妃专宠,仅“昭阳殿里第一人”一句;写杨妃娇艳,仅“明眸皓齿今何在”一句;写马嵬之死,仅“血污游魂归不得”一句;写玄宗相思,仅“去住彼此无消息”一句。叙事简洁,笔力劲健,有骏马跳涧之势,就表现手法说,和《长恨歌》确有所不同。但若仅仅以文之繁简,来抑白扬杜,却有失公正。清代翁方纲认为:“白公之为《长恨歌》、《霓裳羽衣曲》诸篇,自是不得不然,不但不蹈杜公、韩公之辙也。是乃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所以为豪杰耳。”(《石洲诗话》)对此,《唐宋诗醇》讲得更加明白:“白氏《长恨歌》,乃因《长恨传》而追叙其事,委曲凄断,自成一家,正不得沾沾比勘也。”近人陈寅恪发挥了这种看法,认为唐代小说“驳杂无实”,“文体众备”,而《长恨歌》正是这种小说中的歌诗部分,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不可分离,必须合在一起阅读评赏。“其史才议论已别见于陈鸿传文之内,歌中自不涉及。而详悉叙写燕昵之私,正是言情小说文体所应尔,而为元、白所擅长者”。批评宋人“不晓文章体裁,造语蠢拙”(《元白诗笺证稿》)。
陈鸿说白居易作《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长恨歌传》)。这或许是白居易的本意。但正像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原想把女主人公写成一个放荡的女人,但写着写着,不知不觉深入到角色之中,由厌恶而喜爱,结果将安娜写成一个不幸的、令人同情的女人;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已很难看出对杨贵妃的指责,更多的倒是深切的同情,诗中的杨贵妃,已不是一个使唐王朝走向衰败的祸物,而是一个忠于爱情、命运不济的美女。白居易出生的时候,杨贵妃已死去十六年,他不曾亲眼看到杨氏一门的骄横跋扈,不曾亲身经历安、史叛变的动乱,没有切身的痛恨;而杨贵妃悲剧性的结局,她和玄宗的爱情,经过众口传说,已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在创作过程中,产生同情心,是很自然的。而杜甫的情况则不一样。在安、史叛乱前,他写了不少伤时忧世的作品,其批判的锋芒,常常直指杨氏;虽然这时杨贵妃已经遭到惩罚,并引起诗人的感慨,但决不会引起同情,无论在杨妃生前,还是在她死后,对国事的忧虑,始终压倒一切。“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杜甫所关心的,始终是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而不是杨贵妃一人的命运。《哀江头》并不像钱谦益、黄生、沈德潜等人所说的那样,是为杨妃而哀伤,而是借杨妃的今昔对比,来抒发诗人的现实感慨,这是《哀江头》和《长恨歌》两诗之间的一个根本区别。《哀江头》是抒情史诗,所写的是时事,杨贵妃的事只是陪衬;而《长恨歌》则是传奇,着重写的是爱情,时事只是这个爱情故事的背景。由此,《哀江头》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回映多姿,唱叹有声,黍离之悲,流溢行间;而《长恨歌》则刻划形容,淋漓尽致,层层渲染,一气舒卷,风华掩映,文情相生,哀感顽艳,悱恻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世离情
传说“彭城刘景直,雍熙(宋太宗年号)间游华清宫,因题诗于门屏间云:‘天子多情宠太真,六宫专幸掌中身。渔阳鼓动长安破,从此香肌委路尘。’是夜,梦明皇(唐玄宗)召去,论当时事……岐王至,明皇曰:来何晚?王曰:适杜甫到臣帐中,诵哥舒翰诗向臣,似有得色,云:旧月低秦树,山河绕汉宫。’明皇曰:常爱伊‘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句。李白终无甫之筋骨……”(阮阅《诗话总龟》引《洞微志》)又传说“盛文肃梦朝上帝,见殿上执扇,有题诗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其天人诗,识之。既寤,以语客,乃杜甫诗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幕府燕闲录》)。
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羌村三首》。究竟有什么魔力,居然一再入人之梦呢?
至德二年(757)二月,肃宗将行在(朝廷临时所在地)从彭原(今甘肃宁县)迁到凤翔(今属陕西)。四月,杜甫在大云经寺和尚赞公的帮助下,出长安金光门,履危蹈险,只身潜奔凤翔,任左拾遗。没几天,就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幸亏宰相张镐的营救,才未问罪,但从此失去了肃宗信任。八月,奉敕回羌村探亲。秋天回到家中,写了《羌村》、《北征》这些名作。
“爷娘闻女来,出郭扶相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这几句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立功回家时,家人激动、喜悦、忙碌的景象,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但杜甫写他刚到家时的情景,则完全不同:“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王嗣奭认为:“‘妻孥怪我在’二句,总是一个喜。盖久别积忧,忽然归,骤然见,喜不可堪,且怪且惊,继之拭泪,皆喜心逼迫出来有此光景。”(《杜臆》)这种分析,还只停留在诗的表面。当时攻战不休,寇盗纵横,白骨遍野,十室九空,人命危殆,朝不虑夕,谁也不敢有必生之望。“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述怀》)。这几句诗,真切地写出了战乱将无数家庭毁灭的惨状。在这种时候,当久别的亲人突然出现在眼前,反使人疑神疑鬼,惊怪不已;直到两眼相对,两手相握,方才知道彼此都还活在世上,于是转惊为喜,泪流满面了。反过来说,正因为有了“间道暂时人”这样的恐惧,才会有“生还偶然遂”的慨叹。世事的艰危,旅途的险恶,分离时的忧惧,相见时的惊喜,多少甜酸苦辣,都包含在这十字之中。杜甫后来作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觅使寄此》)所表现的正是同样的情意。
夜深人静,惊犹未已,泪眼荧荧,相对无语,悲喜交集,如在梦中。心中情思,无从说起,也不必多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已尽在灵犀一点之中。情到难以自持之时,往往以真为假,以假为真。当人的愿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当人不堪别离愁思的折磨,惟有以假为真,在梦境之中得一些安慰。但梦醒之后,徒然增添更多的怅恨。这种屡次被梦境欺骗的苦涩的感受,使人在真正相见之时,反以真为假,以至不敢自信,恍若处在梦境之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两句诗,将乱世相逢时且惊且疑、亦悲亦喜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极其逼真传神。以后如司空曙的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晏几道的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鹧鸪天》),都从杜甫诗中化出。而陈师道诗“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示三子》),柳永词“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醒,原来又是梦里”(《十二时》),则翻用杜甫诗意,均成佳句。
在这首诗中,杜甫正是通过描写妻子的惊疑悲喜,来抒写自身极其沉痛的现实感慨;通过一个家庭的团聚,反映出多少家庭已被破坏;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国家的灾难。唐玄宗在刘景直的梦中,自称喜爱此诗,不知他是否想过,这样的灾难,都是他一人造成的?如果他认识到这一点,怎么竟一点也不感到惭愧?如果他连这点也不明白,那么究竟又喜爱什么?为何喜爱?至于盛度梦见在上帝的宫殿中也题着杜甫的诗句,是上帝不忘人间疾苦?还是天上也有和人间同样的不幸?是上帝放在身边,用以警诫自己?还是仅仅作为一种附庸风雅、标榜功德的装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义鹘
在白居易的《新乐府》中,有一篇《秦吉了》:“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昨日长爪鸢,今日大嘴乌。鸢捎乳燕一窠覆,乌啄母鸡双眼枯。鸡号堕地燕掠去,然后拾卵攫其雏。岂无雕与鸮,嗉中食饱不肯搏;亦有鸾鹤群,闲立飏高如不闻。秦吉了,人言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王,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空多噪噪闲言语!”
这首诗写长爪鸢、大嘴乌侵占燕窠,啄瞎鸡眼,而雕鸮坐视不救,鸾鹤充耳不闻,能说会道的秦吉了向来喋喋不休,在百鸟之王凤凰面前却一声不吭。比喻当时豪强欺凌弱小,为非作歹,而执法官员尸位素餐,朝中清贵置若罔闻,谏官只会说些空话假话,满朝达官,竟无一人肯负责任,致使正义不张,民害不除。诗中最后将为民伸冤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当然,这必然是一种无济于事的空想。
和《秦吉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杜甫的《义鹘行》。白诗揭露了现实的丑恶,杜诗则表现了美好的理想:“阴崖二苍鹰,养子黑柏颠。白蛇登其巢,吞噬悠朝餐。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其父从西归,翻身入长烟。斯须领健鹘,痛愤寄所宣。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修鳞脱远枝,巨颡拆老拳。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诗中写一条凶恶的白蛇爬到苍鹰的案中,吞食雏鹰。雄鹰从外面归来,目睹此状,怀着巨大的悲痛,转身飞入天空,不一会带来一只义鹘。义鹘以非凡的魄力,迅猛的搏击,消灭了那条恶蛇,为苍鹰报仇雪恨。
这是一篇千古奇作。失去子女的苍鹰,似乎知道向百鸟之王哭诉无济于事,转而求助于义鹘,这事已经使人感到惊奇了。义鹘虽无执法的职权,却能支持正义,急人所难,为鹰报仇,这就更奇了。诗中写义鹘蓦然前来,声势不同寻常;写义鹘搏击恶蛇的情景,凛凛然有生气;笔力矫健,十分传神。至于那条恶蛇,它所吞食雏鹰还在腹中,就已遭到严厉的惩罚,因为作恶一时,结果遗臭千年,这也够奇了。而最奇的是:义鹘在为鹰除害之后,毫无人世间那种恃功邀赏、甚至趁机勒索的恶习,超然远引,不知所往。“物情有报复,快意贵目前。兹实鸷鸟最,急难心炯然。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一个功成不居的义侠形象,在诗中呼之欲出。
《史记·鲁仲连列传》载:战国赵孝成王时,秦兵围攻赵国国都邯郸,赵王十分恐惧。新垣衍通过赵公子平原君向赵王建议:“如果赵国能尊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喜欢,围攻的军队就会撤走。”当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好来到赵国,听到这个消息后,极力反对,阻止了帝秦之事。这时魏公子信陵君带兵前来援救,秦军被迫退走。平原君为此要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推辞说:“作为天下志士,可贵的是为人排难解患,而不求任何报答。要求报答,那是商人的事,我决不愿这样做。”于是告别了平原君,终身不再相见。这种高风畸行,在人世已十分罕见,故一直使人赞叹不已。“世无鲁仲连,千载徒伤悲”,真想不到竟在义鹘的身上再现出来。
《义鹘行》作于肃宗乾元元年(758),过去有人认为,这是杜甫为自己疏救房琯一事所作的表白。这种说法,将诗的主题限得太死,反而有损它深刻的现实意义。仇兆鳌说杜甫“每咏一物,必以全副精神入之”(《杜诗详注》)。反过来,在这首诗中,通过那不同寻常的义鹘,也可看到杜甫的精神境界。“乘威灭蜂虿,戮力效鹰鹯”(《秋日夔府咏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这首诗正是以更加鲜明、更加丰满的形象,表现了杜甫嫉恶如仇的性格。
天宝十三年(754),杜甫在向玄宗进三大礼赋后,又进《雕赋》,说:“臣以为雕者,鸷鸟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岂但壮观于族门,发狂于原隰。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进〈雕赋〉表》)赋中赞美雕鸮姿质俊异,气概雄特,“以雄材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有触邪之义”,决非“虚陈其力,叨窃其位”之流可比,和白居易诗中那种饱食安居、尸位素餐的雕鸮完全不同。这两篇作品,都以雕鸮比执法的官员,但白诗旨在揭露现实官场中的丑恶,而杜甫则是有感于这种丑恶,来寄托他的理想。这篇《义鹘行》最后以“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作结。可见诗人也是在借题发挥,通过对鹘仁慈义勇的描写,来警诫人世,感动人情,从中表达了诗人欲扫荡人间一切邪恶势力的宏愿。用后人的话说,这首诗分明是一篇《义侠传》。
清代蒲松龄有感于世事的荒谬,以荒诞的形式,写了一部寄托孤愤之情的作品《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禽侠》,无论主题、结构、内容,都和《义鹘行》相同,可以说是将《义鹘行》改编成小说的形式。当他作《禽侠》之时,一定面对着和杜甫相同的现实,有着和杜甫同样的感慨。有权者仗势欺人,有恃无恐,无辜者身受其害,无处伸冤,是黑暗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当君王已无恻隐同情之心,官吏已无是非羞耻之心,不能为民除害,反而鱼肉百姓的状况下,人们就只能将希望寄于义侠了。从杜甫的《义鹘行》、蒋防的《霍小玉传》,到蒲松龄的《禽侠》、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其中清楚地反映了各个朝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兵回纥
安、史叛乱之后,由于唐玄宗的猜忌、杨国忠的干扰,哥舒翰兵败潼关,二十万军队一朝覆没。尽管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依然率军转战,但因势单力薄,要想收复长安,消灭叛军,实非易事。由于回纥愿意助战,经郭子仪建议,唐王朝借兵回纥,以资平乱。当时平叛如同救火,一切都从此着眼,为此着想,至于其后果会怎样,已无暇多想,实也难以料及。过去有些人根据《北征》中的几句诗:“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认为杜甫已事先料到“借兵回纥,终为国患”。其实杜甫当时并没有这种深忧远虑。这几句诗的文势直贯下面“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浦起龙认为杜甫“深以速收京阙,直捣贼巢为望”,“盖此时所急,尤在克复,不与《留花门》同旨”(《读杜心解》)。这种看法,还是比较符合杜诗原意的。联系杜甫同时所作的《喜闻官军已临贼境》看,就更清楚了:“花门(回纥的代称)腾绝漠,拓羯渡临洮。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在此只见喜悦之情,绝无忧虑之意。
在杜甫写了上面所引两首诗后仅一个月,即肃宗至德二年(757)十月,回纥精骑和郭子仪的朔方军一起克复西京(长安)。当时杜甫还在鄜州家中,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沉没在一片欢庆声中,而能见微知著,心怀隐忧,以期上下共戒,防患未然:“汗马收宫阙,春城铲贼壕。赏应歌《杕杜》,归及荐樱桃。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收京》)为了尽快收复长安、洛阳,唐肃宗事前曾不惜以牺牲两京年轻妇女和金银财宝为代价,求取回纥的帮助,和回纥统帅定下一个可悲更可耻的盟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资治通鉴·唐纪》肃宗至德二年)杜甫担忧收京之后,回纥恃功邀赏,肆其淫威,诸将僭奢无度,骄横跋扈,这万方送喜之时,正是祸起忧生之端。而回纥入东京之后,果然纵兵掳掠,洛阳市民最后交出罗绮万匹,方才罢休。至于以后诸将跋扈,藩镇割据,更成了唐朝后期最大内患。杜甫的忧虑,不幸竟一一成为现实。
不过唐肃宗显然并没有因回纥的大肆掳掠而觉悟,更没有从中汲取教训,还接受了回纥屯兵沙苑的要求,从此以后,回纥骑兵豕突,骚扰不已。正是耳闻目睹了这种状况之后,杜甫写了《留花门》这首诗,诗中主要写了留花门的危害,其意则为花门不该留。“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这些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回纥兵不能剿叛,反而害民的景象。但当时的唐王朝,对此却显得束手无策。肃宗用以羁縻笼络回纥的本领,除了奉送金银财帛,就是出卖女色了。乾元元年(758)七月,肃宗将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为妻,临别时,公主发誓说:“国家事重,死且不恨。”(《资治通鉴·唐纪》)国家的安危,竟系在一个弱女子的身上,真可羞可怜。虽然宁国公主深明大义,不惜牺牲自己,有所作为,但结果却并不如意。一年后,回纥兵败,可汗死去,公主不愿殉葬,最后忍耻含羞,剺面而归。“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髻,腰支媵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即事》)。这首诗既是当时和亲失败的记录,也是对朝廷和亲政策的批判。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留花门》)。借兵异族,原是不得己的事,其危害是众目共睹的。诗人忧深思切,比一般人要看得更远:“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遣愤》)回纥恃功邀赏,骄横肆虐,固然是时事之可愤者,但更令人愤慨的是:当时朝廷蔽于近幸,猜忌大臣,养毒贻患,自取其侮。杜甫认为,要讨叛平乱,最重要的是上下之间的同心协力,如果不思修德奋发,只知依赖外力,结果无不由借兵而召侮,自食其苦果。杜甫晚年曾作过一首小诗:“贞观铜牙弩,开元锦绣张。花门小箭好,此物弃沙场。”(《复愁》)这首诗,绝非仅仅为“铜牙弩”、“锦绣张”的废弃而可惜,也是对唐王朝不思自振的喟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人
唐以前多弃妇诗,唐以后多节妇诗,这是中国诗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男子任意支配女子命运的现象,早已开始,但肯定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合理性,使女子毫无怨言地承受这种不幸,心甘情愿地充当牺牲品,则是宋以后的事。至少在《诗经》的时代,女子还不是这样,因此她们在遭受不幸的时候,能够大胆地表现不堪回首之情,吐出忿恨不平之声。《国风》中有好几首描写弃妇怨思的诗篇,其中《邺风·谷风》和《卫风·氓》尤其脍炙人口。《谷风》中的弃妇,性格温柔,虽然明知其夫已经变心,依然曲意规劝,充满不能自诀之情,但世事的不平、女子的不幸,已在那絮絮屑屑的诉说中充分表现出来。至于《氓》中的弃妇,秉性刚烈,在被抛弃之后,直斥男子无行,气盛辞厉,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悔恨之情,毫无顾忌地表达了决绝之意。以后的弃妇诗,一般都不出这两首诗的范围。汉《古诗》(“上山采靡芜”)及托名卓文君的《白头吟》,都可称弃妇诗中的佳作,前者一往情深,近似《谷风》;后者情愤意激,直追《氓》诗。唐代有不少弃妇诗,但即使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也未能超越前人。继《诗经》、汉诗之后优秀的弃妇诗,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杜甫的《佳人》。清人方东树曾将鲍照的《白头吟》与杜甫的《佳人》作了比较:“《白头吟》此统言君臣、朋友、夫妇之情难常保,……而古人屡以寄慨,盖此世情,古今天下恒如斯也。……然以杜公《佳人》比之,则此犹为循行数墨,‘经营地上’陈言,居然有死活仙凡之分。可悟杜公才气之大,非徒脱换神妙。”(《昭昧詹言》)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记述了一个良家女子。在安史之乱中,兄弟被杀,家门衰败;世态炎凉,人情如纸,无情无义的丈夫,反在这时雪上添霜,另觅新欢,将她抛弃,致使这个女子独自幽居山谷之中。作为一首弃妇诗,这首诗并没有超出前人,就叙述完整、情感愤激而言,还不如李白的几首弃妇诗。不过,诗中所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弃妇,同时还是一位佳人,而作为一首美人诗看,无疑会给人“一枝独秀”的感觉。
即使在视好色为道德大敌的古代中国,描写美女也是文人学士热衷的事。继《卫风·硕人》、《郑风·野有蔓草》等诗后,以美女为题的名篇层出不穷,如宋玉的《神女赋》、曹植的《洛神赋》等作品,描写美女的脸容、身材、举止、神采,极其形容,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后人描写美人,总不外风鬟雾鬓、杏脸梨涡、明眸皓齿、柳眉樱唇、细腰纤手、雪肤玉体,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耀若白日、皎若明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情妩媚、风姿婀娜、举止娴雅、体态轻盈、倾国丽质、绝世丰神……即使像《丽人行》、《长恨歌》那样名篇,在描写美色时,也是这样。惟有杜甫《佳人》等少数几篇以美人为题的作品,才能摆脱这种俗套。
清代施鸿保说:“此诗题曰‘佳人’,通篇亦不言其美,至结二句云:‘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则端庄佳丽,亦非第一人不足当之,觉子建《洛神赋》,犹词费也。”(《读杜诗说》)诗中对佳人从正面进行的描写,只是很简单的几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就语言说,可谓平淡极了,但就意境说,则优美极了。这几句诗,一直为后人所激赏。诗中的佳人,如一枝秋菊,淡妆素裹,清雅高洁;尽管西风卷帘,落叶敲窗,却能傲霜不败,凌寒犹开,怀抱幽香,独占秋芳。这首诗不以刻划尽致见长,而以含思深远、气韵高洁取胜,后来如辛弃疾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多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写伤心人别有怀抱,能得《佳人》的韵致。
这首诗作于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杜甫正寓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对于诗中的佳人,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卢世?、仇兆鳌、浦起龙等认为真有其人,如仇氏说:“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恺至如此。”(《杜诗详注》)而王嗣奭、陈沆等则认为杜甫所写,并非实事,只是借以表现自己的情怀,如陈沆说:“摘花不插,膏沐谁容,竹柏天真,衡门招隐,此非寄托,未之前闻。”(《诗比兴笺》)诗中佳人,是真有其人,还是出自诗人的虚构,已不可考。上面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诗中所写的只是一个美人的遭遇,没有诗人的感慨,决不会如此深切,反过来,如果将这首诗仅仅看作诗人的自我写照,无视佳人的存在,诗也就不可能如此感人。要想从中了解诗人,不可忽视“寄托”之说,如果作为艺术作品欣赏,则宁可相信真有其人。黄生、杨伦认为两者兼而有之,“此因所见有感,亦带有自寓意”(《杜诗镜铨》),倒是一种更加合乎情理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杜之交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精骑,出击匈奴,派李陵带五千步兵,出居延关(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附近)牵制敌军。李陵力战十多天,杀敌万余人。匈奴上下惊怖,倾国之力,前来围攻。李陵士兵死伤大半,箭尽粮绝,而救兵不至,最后被迫投降。当李陵率孤军深入敌后,向匈奴挑战之时,汉朝公卿王侯,都举起酒杯,为武帝祝福;但当李陵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后,满朝大臣,竟噤若寒蝉。惟有太史令司马迁挺身而出,替李陵的行为辩解。但司马迁没想到,他这样做,等于将责任推到李广利的头上,而李广利乃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武帝听后,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有欺诬之罪,要从严惩处。而司马迁的亲戚朋友,此时竟没有一人敢为他说句话,结果处以宫刑,蒙受大辱。一朝失足,千古寒心。世态炎凉,古今一辙。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世后,韩愈替他作墓志铭,发出这样的慨叹:“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腑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柳子厚墓志铭》)
在司马迁去世后六百多年,杜甫为营救房琯,被赶出朝廷,到华州任职。到任后,州牧无礼,众谤交侵,“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题郑县辛子》)。这使他难以容忍,最后弃官而去,浪迹秦州。与此同时,他的好友李白、郑虔,都受到严惩,流放在外。如果换了别人,在这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之时,必然明哲保身;而一般势利反覆之徒,还会落井下石。杜甫一生坎坷,饱尝人世辛酸。“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高视乾坤又可愁,一体交态同悠悠”(《从事行赠严二别驾》)。这几句诗,怀古伤今,语短恨长。但他为人真诚,秉性刚直,当然不愿从俗浮沉,更不会雪上添霜。相反,他对故友的思念、同情、怜惜,比以往更加强烈。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首诗中,杜甫极力推重李白的人品才学,痛惜其在垂老之年流离困顿,抱冤莫伸,甚至以孔子、贾谊的感伤,来比喻李白的不幸:“几年遭□鸟,独泣向麒麟。”这分明是在直指朝廷对李白处置不公。清代卢世?称这首诗为“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引)。
但是,由于趋炎附势在人世间已经成风,文人相轻也成了文坛的通病,杜甫的言行,反而不能为某些人理解,他和李白相敬相重、生死不渝的情谊,反而使某些人感到奇怪,并怀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在李、杜诗中,饶有兴味地寻找一些“例证”,以推出二人“相轻”的结论。托名李白的《戏赠杜甫》,正因为能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反比寄托李白真情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更为某些人所乐道。至于杜甫赠送、怀念李白的众多诗篇,对“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这样的诗句,都置之不论,反而抓住“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这几句诗,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在明显地贬低李白,将他同六朝诗人相提并论;充满思念之情的“何当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则被看作是讽刺李白作诗粗疏。其心胸的狭隘与想像的丰富,竟能如此奇妙地结合起来,可称是病态人心的一大杰作。杜甫以上面这些人来比李白,“盖以生平所最慕者以相方也”(《杜诗详注》引朱鹤龄语)。这就像敦诚挽曹雪芹,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刘伶、李贺同曹雪芹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作为曹雪芹挚友的敦诚,他这样写,却完全是出于对死者的一片敬意。尽管杜甫高自称许,有乃祖之风,尽管杜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新唐书·杜甫传》),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中,没有谁比杜甫更能不倦地向他人学习、更能由衷地赞扬他人了。不过无论是当代文豪,还是前朝作家,没有哪个人像李白那样,在杜甫心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承认王维“中允声名久”(《奉赠王中允维》),称赞高适“美名人不及”(《寄高三十五书记》),但惟独对李白才有“千秋万岁名”(《梦李白》)这样的推许。
如果说,人的真情在清醒时常会被掩盖,那么,在梦中则会充分表现出来。杜甫对李白的感情,最真切、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梦李白》诗中。前人说这二首诗,声泪俱下,交情恳挚,似真有神魂往来,千古深情,惟此为至;反过来说,若无一片真情,也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唐宋诗醇》评这两首诗:“沉痛之音,发于至情。友谊如此,当与《出师》《陈情》二表并读,非仅《招魂》《大招》之遗韵。”读了这样的诗,如果依然无动于衷,以己之心,妄度前人,那也就无可奈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钱
“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成公绥《钱神论》)。称人见钱眼开,一直含有菲薄之意,但见钱而眼不开,在人世却很罕见。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公然设立专门机构,鬻官卖爵,换取钱财。而唐代文豪李邕、韩愈,为人作碑文,都接纳巨金,韩愈门人刘叉称这些钱“谀墓中人得耳”(洪迈《容斋续笔》)。桓、灵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李、韩声闻当代,名垂后世,尚且如此贪财,普通人就更不必说了。清人戴名世笔下的钱神洋洋自得地说:“薄海内外,苟非余则戚戚嗟嗟,窘然而无以为生。一二迂妄者吾避去,自余诸公贵人,皆孳孳慕予,手摩而目属,以及庶民卑贱之流,无不愿为我死者。”(《钱神问对》)
当然,不爱钱的人也是有的。在西方,贺拉斯、卢梭等人都声称自己讨厌金钱。中国古代某些贤人,虽然没有这种情词激昂的表白,但其行为,却更能证明自己是不爱铜臭的高洁之士。如“(杨震)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汉书·杨震传》)又如“(山阴孔佑)至行通神,隐于四明山,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之如瓦石不异”(《南史·孔道徽传》)。至于破家散财、急人之难的义侠之士,就更多了。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这是杜甫早年作的两句诗。据《史记·天官书》,金银之气,往往出现在军队覆灭的战场、城市被毁的废墟之上,以示金银财宝常和死亡毁灭连在一起。若能参悟此理,谁又敢“贪”呢?肃宗乾元二年(759)作于秦州的《空囊》:“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则从另一个侧面,用含蓄的语言、戏谑的方式,反映了杜甫对金钱的态度。
屈原在《远游》中,“漱正阳而含朝霞”,司马相如《大人赋》中的大人,“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托名刘向《列仙传》中的赤松子,“好食柏实”。杜甫这首诗,即以食柏餐霞,领起全篇:“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彩霞高远,松柏常青,在古代诗文中,一直作为高洁的象征,与《空囊》作于同时的《佳人》,就以“采柏动盈掬”来形容佳人的清高绝俗。但美妙的食柏餐霞,毕竟只是一种空想。当一个人只能靠“神游”来欺骗自己的肚子时,实际上已经落入生活的困境之中。“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眼看着世人都不明事理、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高洁之士就只能坐守穷城了。
但是,“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谚曰:‘钱无耳,可暗使。’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人乎!……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香褒《钱神论》)。在金钱势力统治一切的世界中,没钱是极其难熬的。那个一面高喊“金钱金钱,烦恼根源”的卢梭,一面不是又在宣称:“我热爱自由,我憎恶窘迫、苦恼和依附别人,只要我口袋里有钱,我便可以保持我的独立,不必再费心思去另外找钱。穷困逼我到处去找钱,是我生平最感头痛的一件事。我害怕囊空如洗,所以我吝啬金钱。我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忏悔录》第一部)对此,杜甫看得也很清楚:“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复愁十二首》其十一)把酒赏菊,这是高人雅兴,但若没有钱,也就没有这种高雅的自由。不必说自由,就是维持生存必不可缺的衣食,也非钱不可。“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这是对“吾道艰难”的形象写照。如果固守高洁,不能和光同尘,与世浮沉,结果必然是无食无衣,生涯艰难。西晋大臣王衍,“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王衍字)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世说新语·规箴》)王衍身居高官,家拥巨资,他从不缺钱,当然无须问钱。清代诗人袁枚指责这种矫情之举:“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咏钱》)倒是一种相当中肯的阅世之言。
莎士比亚曾借福世塔夫的口,这样形容贫困:“我这钱袋的消瘦,简直无药可医,向人告借,不过使它苟延残喘,那病是再也没有起色了。”(《亨利四世》下篇)这几句话说得很俏皮。但是,素来缺乏幽默感的中国人,在表达与此相同的意思时,却表现出足以使西方人噤口结舌的幽默:“(西晋名士)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阴时夫《韵府群玉》)面对着自己衣食无着的极端贫困,杜甫在《空囊》诗末联,也偏以这种戏谑语自解:“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金圣叹在《杜诗解》中,引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有渔人夫妇,大雪夜并卧船尾,不胜寒苦,因以网自覆。既而寒且逾甚,其夫试以指从网中外探,雪已深三四寸,便叹谓其妇:‘今夜极寒,不知无被人又如何过得也!’”那个渔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修养,但这句话和阮、杜却极其神似,足以和诗圣的诗句媲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冤狱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原卢龙节度使朱泚在长安称帝。当时留在京城的一些小官吏,出自对唐王朝的愚忠,冒着危险,偷偷逃往德宗行在。但他们非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引起了德宗的猜疑,认为:“大都此辈,皆非良善。”“若不根寻,恐有奸计。”为此,陆贽上了一篇奏折,指出:“今贼泚未平,怀光继叛,都邑城阙,猰?迭居,关辅郊畿,豺狼杂处。朝廷僻介于远郡,道路缘历于远山,杖策从君,其能有几?推心降接,犹恐未多,稍不礼焉,固不来矣。若又就加猜劾,且复囚拘,反者得辞,来者怀惧,则天下有心之士,安敢复言忠义哉!”(《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规劝德宗以虚怀待人,切勿苛察忮刻,以塞忠良之路。
苏轼称德宗“以苛刻为能”,“以猜疑为术”,其实这是帝王的通病,并非德宗专有。如这种乱抓“奸细”、罪及无辜的事,在此之前就已经发生过。当安禄山攻占长安、玄宗逃往蜀中、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之时,就有不少平民被诬作奸细而罹灾祸。当时一个名叫吴郁的侍御,也像陆贽那样,力辨其冤。吴郁没有陆贽的声望,其言行也就不为世人所重,他的上疏,究竟讲了些什么,已经无从查考。但他这种刚正不阿的节操,和杜甫实为同气。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天,杜甫自秦州(今甘肃天水)赴同谷(今甘肃成县),途经两当县(今甘肃徽县)吴郁的住宅,面对着凄凉的宅舍、惨淡的寒烟、萧瑟的落叶、阴冷的山风,想起此时正谪居在外的吴郁,感慨万千,于是作了一首诗,追记往事:“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中还透露:那些平民原有的不白之冤,不但没有得到洗刷,吴郁本人也因此取忤朝廷,酿成一个新的冤案,被贬到湖南长沙。
这首诗作于杜甫一生最困难的时候。在这前一年,他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到任后,刺史无礼,同僚相欺,使他难以容忍,故仅一年就弃官而去。携妇将雏,因人远游,凄风苦雨,生事艰难。尽管处在这样的境遇之中,诗人对吴郁的怀念,也没有停留在感伤上面,更没有将忧国忧民的初衷,淹没在个人的悲切和感叹之中。在怀念吴郁之时,他心中涌现的最强烈的感情,竟是深深的悔恨:“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行迈心多违,出门无所适。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诗人为自己当时身居谏官之任,不能仗义执言,坐视吴郁蒙冤遭贬,有负明义,而深自谴责。这几句诗,情真意挚,诚如浦起龙所言:“今过其宅,慨然触起,特为暴其事迹,而自陈其疚心,非公衷肠坦白,断断不肯如此剖露。”(《读杜心解》)
在吴郁获罪前不久,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险遭不测。当时即使他缄口不言,尚且难以消除肃宗的猜疑、小人的诽谤,若再为吴申辩,抗言犯上,势必“罪上加罪”,后果不堪设想,故在吴郁这件事上未能挺身而出。这并不是他甘愿如此,实在是有所不能,就是他不作任何解释,旁人也自能谅解。反观当时朝廷的一些重臣对吴郁的态度:“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尽管他们嘴上曾表示过对吴郁的支持,心中也十分清楚他的冤屈,但在龙颜大怒之时,竟谁也不敢说,谁也不想救。故同样是缄默,杜甫和他们也全然不同:一是势有不可,一是苟合取容。由于那些达官贵人谁也不会想到自己应对此事负责,当然谁也不会怀有羞愧之心。能够痛自刻责、不作自我回护的,反倒是杜甫这样一个已经被朝廷抛弃的人。两相比较,杜甫的真朴、鲠直,也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或许是由于这类事太多了,吴郁的冤案并不引人注意,如果杜甫未写此诗,必然早已被人遗忘了。但是有一点却始终在威胁着人们,那就是能否清正地审理案件,不仅与执法者的才能和良心相关,主要还得取决于君王和上级长官的意念,由此造成了人世间多少冤案,引起了世人多少慨叹。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杭州有户裴姓人家的小女孩,溺死在井中,死因不明,只知当时裴家有个叫夏沉香的女仆在井旁洗衣服。杭州录事杜子方、司户陈珪、司理戚秉道承办此案,将夏沉香打了二十板子,释放了。后来本路提刑陈睦举驳回这件公事,派通判张若济重新办案,最后杀了夏沉香,并将杜子方等三人罢官。苏轼认为这是一个冤案,于是写了《送杭州杜戚陈三椽罢官归乡》这首诗,最后说:“杀人无验中不快,此恨终身恐难了。徇时所得无几何,随手已遭忧患绕。期君正似种宿麦,忍饥待食明年□。”审理疑狱,如果不能顺从长官的意志,那么就会落到忍饥待食的困境之中,杀人无验,只是以权势者的一言为准,国法如此,可胜浩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1
2
/ 2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金肉美图
买家秀
产业资讯
多肉美文
肉友问答
达人访谈
图文推荐
摆摊卖多肉
2022-01-10
我的多肉得了什么病,太可怕了全都感染了!
2021-09-01
5月了兄弟们 该喷药预防煤烟病了
2021-05-03
热门排行
1
征集多肉王国宣传语!
2
摆摊卖多肉
3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4
多肉露养全状态
5
【羊驼的肉】只想正经的晒一次肉( ͒•·̫|欢迎捧场
6
开启新一年的春天
7
穷酸的开箱贴,就一颗,但是超爱啊,十厘米,110。去年在贴吧 ...
8
来来来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简单易懂多肉出锦方法,看到就是赚到 ...
9
带娃儿去摆摊儿吧。
10
只有养多肉的人才懂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