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江悠悠 发表于 2018-10-4 10:35:53

2019多肉产业趋势


7月14日,第三届云南多肉产业论坛在滇池会展中心举行。
云南省多肉植物产业协会会长严春新表示,此次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多肉从业者与会,一方面反映了多肉产业不断壮大、从业者增加,产业具有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家对多肉发展现状的担忧。一场论坛,不能直接告诉各生产基地要怎么做,但能给大家提供信息借鉴,以减少盲目投资和不理性降价。论坛上,演讲嘉宾就不同产区、品种、电商行情做了深入分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
福建产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https://www.flesh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0/04/113632t1vmls23xrvmdrht.jpg朱毅斌
  福建闽南多肉总经理朱毅斌
  **:小农、低价、仙人掌复兴
  福建省的多肉生产主要分布在漳州市九湖镇的邹塘村和百花村,这两个地方花卉发展历史悠久,很多都是从父辈就开始种花。随着城市建设,部分土地遭遇拆迁,所以生产开始转移到程溪镇,总面积在2000亩左右。
  漳州的多肉生产以家庭农场模式为主,也就是每家自己劳动力在生产,面积多在3亩至7亩,多是自家土地,少量租地,一些农场生产面积可达20亩。漳州生产多肉的家庭农场约为500户。
  福建的多肉种植兴起较早,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小规模种植,但当时推广不是太好,2005年出现小高潮,主要依靠市场经销商。福建多肉真正火起来是2013年以后,那时信息灵通,线上线下全面开花,之后几年井喷式增长,小盆栽、仙人球种植者都转向多肉种植,2016年达到顶峰。2017年,景天科多肉生产扩张停止;2018年,市场急转直下,农户又开始向仙人球、小盆花转型。
  福建的景天科多肉品种单一,各家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因此销售压力最大,今春滞销率约为40%。十二卷相对稳定,其时间周期较长,相对于景天来说价格下滑不算明显。之前被淘汰的仙人掌科植物今春销售火爆,价格高、供不应求,现在很多嫁接仙人球还没完全长根就被抢购一空。
  去年春季,漳州的景天滞销,因此开始盛行“药锦”。由于当时市场的多肉锦变品种少、价格高,因此去年“药锦”在市场上销售较好,高峰时每箱价格在200元左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基地的库存压力。今年春天,由于“药锦”供应量较大、品种单一、有褪色及死苗问题,因此销售出现压力,一般每箱价格维持为五六十元,比普通产品价格略高。且喷药处理后,高温季节损耗会大大增加,因此后期“药锦”抛售时价格低至100元3箱,这使得农户亏损。
  福建市场销售季节性强,销售旺季在春天,其他季节属于淡季。在早春,漳州多肉在各地线下市场占据60%至80%的市场份额。漳州的小规格产品多,云南也会去漳州进购小规格产品,所以漳州货在线下市场占比较高。
  由于福建的景天科多肉品种单一,且种植中度夏困难、难上色,生产中大水大肥的方式也使得福建货运输货损严重、货架期短,因此福建景天科多肉的种植面积正大量减少,种植趋于理性。湿热气候对景天科不利,却是十二卷生产的良好环境,如‘樱水晶’生长5个月就可出货,比云南的生产周期缩短半年以上,因此在十二卷生产上仍相对有优势。现在福建仙人球种植面积开始增加,多肉植物种植总面积的20%至30%划归到仙人球领域,这里播种出苗率高、生长快的特点,使福建地区重新成为重要的仙人球种植产区。

山东产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https://www.flesh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0/04/113632opble8pl8yyezyye.jpg王新国
  山东铭园花卉总经理王新国
  **:滞销、转变、流通优势
  首先看一下去年和今年的生产情况对比。
  2017年,青州在山东省生产占比最大,在78%左右;其次为济南,占据10%。而2018年,山东整体产量较去年缩减12.5%,其中青州占比下降为70%,济南占比下降为8%。生产缩减肯定不是一个企业退出导致的,据估算,今年会有30%左右的生产户退出。在山东,80%的多肉生产者是由传统花卉转型而来,那么当单棚销售利润不如预期,比如每棚销售额低于5万元时,种植者就会转投其他品种。
  目前,山东的生产设施整体优于云南,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比如济南山盛、东营双福、青岛慢悠、青州七叶树和铭园等,当然青州数量最多的还是农户大棚。估计青州本地现有多肉种植面积为5000亩,每年生产成品及种苗约5亿株。
  多肉之所以能成为产业,电商占据了很大功劳。2016年第一季度,山东电商交易额为5771.13亿元;到2017年全年实现3万亿元;而2018年上半年,山东电商交易额达到1.56万亿元,同比增长30.2%。所以,我们也要积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新趋势,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多肉发展经历了几个过程和转变。最初多肉是玩家消费,而现在则形成产业,变成规模化种植。曾经有人对我说,多肉在日本是贵族专属,而在我们这里却平民化,这没什么不好,我们就是要走大众路线。多肉一朝被电商点爆,随后有广大专业生产者加入,开启了暴利追逐时代,直到爆棚。所以,多肉产品不断优化、品种不断更新、生产设施优化、区域化特点突出,形成云南、山东、福建三分天下,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链条,与传统花卉并存,但又略有不同。
  针对山东多肉的未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第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追求品质,向商业化发展;第二,规模化企业需要尽量完善品种门类,增强企业弹性;第三,中小型生产企业提高专业性生产,合理规避同质化,不盲目跟风,做自己有个性的产品,不能家家做“桃蛋”;第四,打造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做到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系统化、差异化,有了差异化,才能更长久发展;第五,有能力的生产者应该直接做终端销售,比如今年多肉的线上店铺增加了6000家,很多都是年轻人在做,这就很好。
  青州最大的优势是流通优势,因此未来的多肉市场必定有青州的一席之地。
https://www.flesh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0/04/113632izfy8fys4za0p878.jpg
福建多肉生产场景上海产业现状及趋势分析https://www.flesh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0/04/113633gkxi8lkg5lgzv5mc.jpg邱永利  上海小邱多肉总经理邱永利
  **:萎缩、边缘化、番杏主场
  针对上海的多肉产业,我想从产品和种植户两个角度来说。
  多肉植物是一个大的类别,大家接触景天科最多,此外还有百合科、番杏科、龙舌兰科、大戟科、摩罗科等。百合科十二卷属和番杏科目前相对“热”一些,特别是番杏科今年销售非常好。
  首先,我们来看看景天科,这不仅限于上海,而应该把江浙沪划分为一个产区。从产销现状来看,江浙沪在品种、产量、产品标准化、规模等方面逐渐被山东、云南、福建超越。山东和福建的生产者不少是由传统花卉生产者转型而来,有生产基础,因此上海在种植技术及生产管理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由于上海土地成本偏高、人工成本较高,因此价格也不能和山东及福建相匹敌。在生产品质方面,江浙沪地区也不如云南,这是地域气候问题,特别是夏天的颜色和死亡率是大问题。
  从十二卷属来看,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已经从日本等地引入十二卷品种,并且在杂交繁育方面有成果,因此在十二卷品种方面,上海是全国之首。上海生产的十二卷产量、价格都不能和漳州、山东相比,因为设施投入等问题,上海的十二卷品质与福建、山东近似。
  江浙沪地区的番杏科多肉在种植规模和品种方面是全国之首。番杏科的发展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多年积累使得江浙沪地区在番杏科方面有明显的种源、技术、产量和价格优势。上海生产的番杏科多肉品质与山东类似,高于漳州,由于母本充沛,其同等品质的产品价格低于上述两个地区。
  上海多肉种植起步较早,但由于花卉产业基础薄弱,上海种植户多缺乏种植经验、标准化意识薄弱、产品成品率低、对产品和市场认知不够深。同样,上海生产的多肉产品同质化严重,80%左右是景天科,品种繁杂,单品产量较少,多数基地无自身主打产品。因此,一部分景天科种植户从2017年开始就陆续转移至云南生产,种植逐渐外迁。
  从产销情况来看,景天生产在上海大势已去,但十二卷在上海依然具有一定优势,借助于历史积淀,未来上海将是番杏主场。

云南产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https://www.flesh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0/04/113633khurdtd2rcbxhqc4.jpg陈鹏
  云南萨库仑园艺总经理陈鹏
  **:品相好、电商猛增、定位成品产区
  多肉的过去是一头“风口上的猪”,云南也不例外,前两年同样生产高速扩张、销售行情火热。
  现在云南多肉的总种植面积约5000亩,居全国前列。多肉生产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斗南周边、昆阳、宜良、嵩明等地。近几年,云南的多肉品种得到极大丰富,但品种仍相对单一,几乎都是景天科多肉,且以大盆径为主。
  近两年,云南的多肉产业快速发展,在品种、品质和渠道方面都有表现。首先,云南的多肉原本依赖外地引种,但随着生产扩张,部分种苗品种已经可以自给自足,现在一些基地引种时主动提出要云南本地货,而以前由于产量少、价格高,云南生产者很少本地引种。其次,由于云南气候优势明显,本身适宜种植多肉,再加上种植经验不断积累和提升,因此产品品质领跑各产区。再次,云南原本依赖线下市场销售,而现在微商、网上直播等为整个行业注入强心剂,这些销售方式目前在云南的表现比较不错。
  然而,云南多肉产业现状也不容乐观,特别是2018年以来,单价持续下跌、销量持续下滑。以前大家通过降价促进销售,而现在这个策略失效了。
  我认为,行情下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供求问题,供应量增加而需求在减少。首先从销售上看,以前行业的销售模式更倾向于整单,现在销售环节去库存进程加速,由此订单也趋于零散化。另一个表现就是生产基地扩张步伐放缓,种苗需求量急剧降低。今年很少有大户继续投资,种苗原本作为销售市场的主力支撑之一,种苗需求下滑,多肉总销量自然也就下滑。第三点是后期进场的基地从需求方转变为供应方,出货量开始激增。以前大量的新基地是种苗需求商,现在则转化为成品生产商,供需角色转化。
  关于云南多肉的未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意见。
  关于“洗牌”,我认为行业调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短期内不会有大量参与者退出,但我认为行业不会重重地摔下去。首先,多肉植物本身的习性,时间附加值很高,而不像鲜花,时间会使其贬值。其次,云南产区从业者构成与其他产区有差别,其类型更丰富,不像山东、福建花卉种植出身较多,如果行业发生变动,云南的多肉从业者退出成本会更高,他们很难再从事原行业。再次,小基地运营成本低,多是夫妻或一家人做,更有可能一直坚守;大基地前期扩张成本高,运营成本高,压力大。
  现在互联网、房地产、家装行业都在谈论“下半场”,鲜花行业也在谈论“下半场”,那么多肉的“下半场”又会如何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风口关闭了,但并不代表行业没落。
  其次,景天科告别童年,步入成熟期。大家说多肉难卖趋势并不准确,应该是多肉苗不好卖,但成品市场依旧有空间,所以下半场并非“全剧终”。
  再次,番杏科和仙人掌科品种丰富,云南目前种植量很少,虽然没有先发优势,但种植方面亦无明显劣势,在上色、生长量方面与其他产区相比不差,所以机会犹存!
  就云南产区来看,多肉未来需要在如下方向“使劲”。一是必须做到产品化,这就要求从业者从应用场景出发来打磨产品,没有一种产品是万能的;实现从品种到品质再到产品的产业升级路径;玩家市场利润率较高、市场规模较小,而大众市场利润较低、市场规模较大,需要从业者慎重选择发展方向。
  二是要实现规范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结果的确定性。从技术层面讲,解决一些品种的繁育、种植等技术问题,可能带来新的回报;设施升级则能快速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如增加台车、喷灌设施等有助于节省人工、提升效率;做好生产计划,根据自身能力制定产能和产品最终形态;做好流程管理,提高结果确定性和可复制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排产计划,让生产与管理和销售相匹配。
  完成上述两步,就可以实现生产的中心化,将云南的气候优势与完善的配套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中心化进程,让云南成为多肉成品的主产区。
https://www.flesh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0/04/113633eeq8nr1gbjbscs1s.jpg
山东多肉生产场景https://www.flesh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0/04/113633vvisrggt7qfwqgor.jpg云南多肉生产场景https://www.flesh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0/04/113633bbhhmgfbh4hnycfw.jpg20180806102813512.jpg (135.6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上海多肉生产场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多肉产业趋势